自費項目
電震針(小針刀、體外震波)
什麼是小針刀?
針刀或稱為小針刀,「微創針刀」或「鈹針」,是將傳統針灸的「針」,和現代醫學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微型醫療器械,又稱為扁針、刃針。

中醫有針刀醫學療法(Acupotomology)。
針刀醫學早期稱為小針刀療法,以小針刀做為針刺工具。這種治療上的創新緣起於朱漢章教授在1976年以古籍九針「鑱針」與「鋒針」結合外科手術刀發展出來的小針刀療法。小針刀採用不銹鋼製成,針刃一般與針體的直徑相同,最常見的規格是 0.35 公釐的直徑與 0.45公釐寬的刃面,從針刀的外型而言,針刀可以看作針灸毫針與手術刀的結合,既兼具兩者優點,又彌補了彼此的不足,不但有切割、剝離的功能,治療後不留疤痕、不需縫合,而且創傷小,術後恢復快,能降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刃針、扁針、圓針的名稱都是小針刀的別名!治療只要數秒、不需留針即可完成。由於針具非常細,刺入時痛感非常輕微也不需麻醉,進針針孔非常小、幾乎看不出治療點,以後也不會有疤痕,所以也稱為中醫的微創療法。

小針刀療法的原理
針刀療法是軟組織的微創鬆解術,治療時將小針刀穿刺入皮後,在軟組織上施行治療,剝離筋膜和神經、血管之間軟組織黏連病變,鬆解筋膜,重新改善血液循環,恢復肢體正常生理功能,以消除炎症酸痛,解除組織粘連、降低筋膜張力,達到減壓的效果。用小針刀解除沾黏的效果不僅立竿見影,在治療結束後,局部還會持續感受到痠脹的針感。
針刀的操作標的是肌肉、肌腱、韌帶及筋膜,其適應症主要以骨科、復健科常見的軟組織疾患為主。

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針刀治療呢?
骨刺引起的痠痛,如:頸椎腰椎骨刺引起的頸部或腰部酸痛、足跟痛等、下背痛、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僵直性脊椎炎、脊椎滑脫、頸或腰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神經受壓所產生的麻痺疼痛、腱鞘囊腫、創傷及手術後的沾粘、板機指、媽媽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肘隧道症候群、蹠管綜合症、跟骨骨刺、梨狀肌症候群、足底筋膜炎、創傷意外導致軟組織損傷、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黏連所致頑固性疼痛。除了筋骨疾病之外,針刀亦常應用於內科諸症上例如:眩暈、頭痛、耳鳴、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台灣中醫師常使用0.35至0.6mm之間與一般針灸針頭粗細差不多,針尖製成類似一字型螺絲起子,為平頭的刀刃。會根據患者疼痛的狀況,在扳機點進針後,進行直刺、橫刺、撥切及剝離。
不同於一般針灸會將針留置在患者身上,進行針刀治療時,每個下針點只需停留數秒,不需留針在病人身上即可完成治療。對於急慢性緊繃疼痛、術後肌筋膜沾黏都有顯著效果。針刀不僅能迅速舒緩疼痛,還能鬆解筋膜的沾黏、攣縮、阻塞及疤痕,解除病變部位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進而改善微循環。

「微創針刀」治療深度在皮下不到1公分的位置,不會損傷深層的神經、血管,其優點是幾乎沒有傷口,術後疼痛少、恢復快。舉凡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坐骨神經疾患等,都可使用「微創針刀」治療。
微創針刀治療的病症包括,慢性軟組織損傷沾黏導致頑固性疼痛如,滑囊炎、狹窄性腱鞘炎、五十肩、網球肘等;骨質增生(骨刺)引起的痠痛:頸椎腰椎骨刺引起的頸部或腰部酸痛、退化性膝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足跟痛等;頸後肌群緊繃、頸椎退化而導致的眩暈、偏頭痛、耳鳴、後頭痛等。

針刀的適應症與功效
當患者有不正常組織增生及沾黏症狀時,包括如常見的五十肩、媽媽手、板扳機指、滑囊炎、神經壓迫、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全身從上到下的各種慢性軟組織慢性損傷引起沾黏或不正常增生的頑固性疼痛都是適應症。

針刀進入患部時,是為剝離患部沾黏的軟組織,可以剝離肌肉和韌帶、神經和血管之間軟組織沾黏的病變,放鬆僵硬肌肉、消除硬結條索、減輕組織壓力。在重新改善血液循環、增加代謝後,也能降低局部致痛因子量、提高局部血氧供應,更快消炎並加速水腫吸收,有些血管神經卡壓的症狀也可以更快解除。在疏通局部氣血循環阻滯後,達到止痛的效果。

為什麼要做針刀療法(鈹針)?
鈹針是中西醫結合生物力學的療法。以現代解剖學配合創新針具及傳統針法,將人體軟組織的「阻礙點」多由長期勞損、運動傷害、外傷後遺症、筋骨退化等產生,為肌肉、筋膜、肌腱、韌帶間的沾黏、疤痕組織或纖維化硬結,連帶神經血管受到卡壓。因而有痠、痛、麻、活動受限等。
小針刀跟傳統針灸不同,小針刀有特化的刀鋒,比起針灸以「提、插、輾、轉」的手法,還多了「剝離減壓」的技術。
扁針針灸療法,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因為許多國際選手運動傷害後,爭相要求使用而一炮而紅。又稱為「小針刀」的扁針, 將中醫針灸的「針」和西醫手術的「刀」結合為一體,過去需要長時間針灸復健的治療,使用扁針簡單的鬆解、剝離、剷、削等手法來處理,效果快,疼痛少,能馬上恢復身體受損功能。

小針刀療法的效應
1. 針刺效應:小針刀可像針灸針一樣用來針刺穴位。因其針體比針灸針稍粗,故刺激作用更強;因其頂端有刀刃、銳利,故快速進皮時沒有明顯痛感,因針體堅韌又有針柄,故運針更容易,但不宜行捻轉手法。
利用小針刀經椎板間切割黃韌帶,經椎間孔鬆解粘連筋膜,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和牽拉,進而進針達硬膜囊前間隙切削突出的椎間盤及壓迫硬膜囊和神經根的筋膜,再退針刀至皮下調整進針角度後進針刀到椎間隙,行椎間隙減壓。
膝關節炎病人,如合併滑膜炎,往往有敏感穴位 – 血海,這種病人就應先行向血海穴針刺,在切消磨平脛骨內外髁、髖骨及髁間隆突的骨刺,鬆解其周圍粘連的筋膜。
小針刀是將針灸針和手術刀融為一體的治療器具。它是由13Cr及14Cr做成,彈性好、韌性大、硬度適宜、不易折斷、不易彎針。小針刀分針體、針柄及刀刃三個組成部分。按其針體粗細不同分I、II、III三個類型。II、III型較粗,骨科常用,I型較細,疼痛科常用。I型小針刀的針柄長2cm,成扁葫蘆狀,便於握持和定向,針體直徑和刀刃長度為0.8mm,針柄和刀刃在同一平面,根據針體長度不同又分四個號,1號長15cm、4號長5cm。
小針刀緣起於朱漢章教授在1976年以古籍九針「鑱針」與「鋒針」的基礎結合現代醫學外科手術刀發展出來的小針刀療法。小針刀直徑最常見的規格是 0.35 公釐的直徑與 0.45公釐寬的刃面,針刀可以看作針灸毫針與手術刀的結合,既兼具兩者優點,又彌補了彼此的不足,小針刀有切割、剝離的功能,治療後不留疤痕、不需縫合,而且創傷小,術後恢復快。包含刃針、扁針、圓針等在臨床所見的名稱都是小針刀的別名!治療只要數秒、不需留針即可完成。由於針具非常細,刺入時痛感非常輕微也不需麻醉,進針針孔非常小、幾乎看不出治療點,以後也不會有疤痕。所以小針刀也稱為中醫的微創療法。

 
一. 震波治療恢復機制
治療過程中,針對慢性肌腱疼痛部位給予低能量震波,刺激微血管新生,使缺氧缺血的軟組織恢復血液供給,可促進疼痛部位的代謝循環,促進再生修復骨骼及軟組織,並使得疼痛的症狀獲得解除。
二. 治療過程
震波治療為非侵入性治療,經由醫療人員協助將疼痛部位定位後即可開始治療,過程非常快速,每個治療部位時間,肌腱炎大約20-30分鐘即、骨折癒合不全大約1小時可完成療程,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些許酸痛的感覺,隨著時間經過疼痛會漸漸減輕。
三. 骨科震波治療適應症
1. 足底肌膜炎(足跟骨刺)
2. 阿基里斯肌腱炎(跟腱炎)
3. 跳躍膝關節-臏骨韌帶炎及股四頭肌肌腱炎
4. 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肘關節內外踝肌腱炎)
5. 肩關節鈣化肌腱炎
6. 長骨骨折癒合不良(股、脛、肱骨及尺、橈骨)
四. 震波治療的優點
由全世界臨床醫學經驗證實,骨科體外震波治療是安全且有效的,不但可舒緩疼痛,且療效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對於骨癒合不全的病人而言,更可減低手術的需求及避免其併發症。
體外震波之優點
1. 非侵入式的。
完全經由身體外部(體外的)治療,無任何侵入治療,如注射或手術。
2. 不需吃藥。
減少因藥物引發之副作用或併發症的危險。
3. 適合門診病人治療。
大部分只需30分鐘至1小時的治療時間,治療後,病人疼痛感覺降低,立即可自由進行各種活動。
4. 低危險性。
無任何副作用,當治療過程執行正確,唯一“不好的”作用為治療過程中的疼痛,並且偶爾治療區域產生一點瘀血症狀。
5. 即使治療效果不佳,也不會使症狀更嚴重。